感覺統合訓練教室
(天使兒童發展中心) 感覺統合訓練是對特殊學生進行觸覺、前庭覺、運動覺、平衡覺等多種訓練,并將這些刺激與運動相結合。感覺統合訓練對改善學生注意力集中程度、運動協調能力和提高學習成績都具有明顯效果。
感統訓練傾力營造詳和、陽光、健康、寓教于樂的訓練氛圍,從學習和生活等多角度入手,通過使用特殊專業的訓練器材,設立有針對性的訓練課程和生動的游戲,輔以刺激、誘導、調節、疏通、抑制等手段,對特殊學生進行感覺統合、注意力訓練、記憶力訓練、空間知覺訓練、邏輯思維訓練、手-眼-腦協調訓練。
感統訓練傾力營造詳和、陽光、健康、寓教于樂的訓練氛圍,包含前庭平衡系列、本體觸覺系列、動作計劃系列、視覺訓練系列以及教學軟件等。學生可從學習和生活等多角度入手,通過使用這些特殊專業的訓練器材,設立有針對性的訓練課程和生動的游戲,輔以刺激、誘導、調節、疏通、抑制等手段,對特殊學生進行感覺統合、注意力訓練、記憶力訓練、空間知覺訓練、邏輯思維訓練、手-眼-腦協調訓練。
運動法則:從運動里獲得開心,從運動里獲得平衡。
游戲法則:活動豐富多彩,學習快快樂樂。
學習法則:快樂體驗,輕松學習。
生活法則:創造最開心的生活、創造最佳的人生開端。
知覺-動作訓練教室
1950年代,教育學家凱伯認為知覺與動作是息息相關的,知覺-動作的發展是概念學習的必要的條件,抽象的認知作用乃根源于具體的肌肉動作,凱伯認為:“行為發展始自肌肉活動,吾人所謂高層次的行為,也是根基于低層次的動作,因此較高階的活動系以肌肉的活動為基層的結構”;而低階的肌肉活動即動作的發展必須依據運動神經的發展順序,注重神經的回饋;人類的學習行為是大腦透過輸入的正確感知覺,并進行適當的信息加工,之后作出一系列的適應性行為反應,感知覺與動作行為之間是一個閉鍵式的回路,感知覺與動作行為之間互相影響;過難的要求會讓孩子產生緊張害怕的情緒心理,從而產生逃避的行為
知覺-動作訓練的特點:
目標的統整性:一個目標包括感覺動作認知語言等各領域能力
能力的進階性:感覺、動作、認知、語言各領域能力由低至高一步步深入
要求的合理性:老師的教學從關系建立、制約要求到孩子自主完成一步步深入
學習行為的漸進性:孩子的學習行為從可被誘導、可被制約、可配合、到主動完成指令
知覺-動作訓練的適應癥:
1、 好動、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聽從指令的孩子
2、 社會互動能力差,無法參與小組或團體活動的孩子
3、 語言能力差,無法與人正確溝通表達的孩子
4、 個性內向,自信心不足的孩子
5、 其它因知覺-動作能力不足引起情緒行為問題從而影響學習的所有孩子
語言訓練教室
“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在于與他人交往”。為了使特殊學生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得幸福和快樂,我們應該盡快地將這種獲得幸福與快樂的方法教給我們的學生。交往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,言語參與人的全部心理活動,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和交際的手段,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,而理解水平低、言語缺陷是特殊學生中最常見的問題。培養和提高特殊學生的聽說能力成為開發他們智力的重要手段,成為特殊教育學校教學的重要任務。
特殊學生語言交往能力的訓練,對思考、觀察能力及手、腦、口協調并用能力的提高,使他們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,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,為適應社會、從事家務和社會勞動作好必要的準備,而且因為在交往中受到同伴的尊重和關心,能夠消除生理缺陷產生的自卑感和受歧視感,從而熱愛生活、自強、自立、自尊、自信。
(一)個別語言訓練教室
由于不同學生語言缺陷的表現不同,程度不同,因此須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訓練。
(二)集體語言訓練教室
提高學生聽說能力,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讓學生平等交流,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,自由,平等,尊重的氛圍,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自由地說話、表達自己的觀點;讓學生們互相交流、自由發言,學生對語言的精細加工和言語組織能力就會逐步改善。
孤獨癥訓練教室
孤獨癥(autism),又稱自閉癥或孤獨性障礙(autistic disorder)等,是廣泛性發育障礙(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,PDD)的代表性疾病?!?/span>DSM-IV-TR》將PDD分為5種:孤獨性障礙、Retts綜合征、童年瓦解性障礙、Asperger綜合征和未特定的PDD。其中,孤獨性障礙與Asperger綜合征較為常見。孤獨癥的患病率報道不一,一般認為約為兒童人口的2~5/萬人,男女比例約為3:1~4:1,女孩癥狀一般較男孩嚴重。主要特征是漠視情感、拒絕交流、語言發育遲滯、行為重復刻板以及活動興趣范圍的顯著局限性,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。自閉癥者“有視力卻不愿和你對視,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,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,有行為卻總與你的愿望相違……”人們無從解釋,只好把他們叫作“星星的孩子”——猶如天上的星星,一人一個世界,獨自閃爍。
孤獨癥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癥狀,即:社會交往障礙、交流障礙、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。
孤獨癥治療原則:
①早發現,早治療。治療年齡越早,改善程度越明顯;
②促進家庭參與,讓父母也成為治療的合作者或參與者?;純罕救?、兒童保健醫生、患兒父母及老師、心理醫生和社會應共同參與治療過程,形成綜合治療團隊;
③堅持以非藥物治療為主,藥物治療為輔,兩者相互促進的綜合化治療培訓方案;
④治療方案應個體化、結構化和系統化。根據患兒病情因人而異地進行治療,并依據治療反應隨時調整治療方案;
⑤治療、訓練的同時要注意患兒的軀體健康,預防其他疾??;
⑥堅持治療,持之以恒。
個訓教室
教室簡介:人的交往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,語言參與人的全部社會活動,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和交際的手段,是人類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。通過對特殊學生語言交往能力的訓練,對思考、觀察能力及手、腦、口協調并用能力的提高,努力幫助特殊兒童發音,糾正言語發育不足,提高特殊兒童呼氣,發聲,構音及共鳴的能力。為適應社會、從事家務和社會勞動做好必要的準備,消除生理缺陷產生的自卑感和受歧視感,從而熱愛生活、自強、自立、自尊、自信。由于不同學生語言缺陷的表現不同,程度不同,因此須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訓練,這就是個別訓練教室設立的目的和意義。
團體課教室
一、指令共享
聽習指令,是集體課中最基礎的部分,如果孩子們不能很好的領會老師的指令,將會大大的降低孩子學習的效率,特殊孩子的融合課堂并不是以知識為主要內容的,所以在選取內容上要選擇孩子們都比較感興趣的內容、較容易完成的內容來做。兩個小朋友中肯定各有千秋,一定要獎勵表現好的小朋友,以起到帶頭的作用,激發另一個小朋友的表現欲!可以運用最簡單的指令以快慢的形式來比賽練習。
二、建立輪流概念
通常的個訓課都是一對一的形式,孩子們習慣了老師提問完問題就直接回答,在團體課就不是這樣的,這就要在小組課中建立輪流的概念。老師將數字1、2、3發給小朋友自己手中并拿一個。讓孩子知道自己手中拿的是幾。我們現在來數數,我們要輪流數,老師一定要說明是輪流數,老師手中拿數字1,大聲數1,然后輔助拿2的小朋友數2,再提示手中拿數字3的小朋友數3,數過幾次后,把數字撤掉,給孩子建立輪流數的概念,可以到誰數的時候拍拍他,或是用視覺提示他到你數了,可以把數的范圍擴大。運用到不同的游戲中,例如水果接龍,詞語接龍,輪流拍球。
三、家長輔助
如果經過前兩個方法孩子的狀態還沒有明顯改善,家長可以參與課堂中輔助孩子上集體課,但是輔助并不等于完全的代做,而是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給孩子提醒,比如不專心、注意力不集中、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師的指令,家長輔助只是孩子的一個過度,不能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,在與孩子的表現有所改善時,逐漸退出輔助的過程。